8月16日,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古镇龙井村的晨雾还未散尽,张谨的工作室里已传来叮叮当当的锤音天通盈,阳光透过木花窗,在她手中的银片上跳跃,那些即将成型的凤羽纹路里,藏着一个苗族女子二十年的匠心传奇。游客渐次走进工作室,一边欣赏张谨打银,一边挑选心仪的饰品。
二十年一锤一錾一颗心,张谨用一把木锤,打开了千年传统的枷锁,让苗族银饰从深山苗寨走向广阔天地,更用指尖的温度焐热了无数人回家的路。
1982年,张谨出生在被誉为“银饰之乡”的黔东南州黄平县。家中世代从事银饰制作,耳濡目染中,张谨从小便表现出对银饰制作的无限热爱,当其他小伙伴聚在一起玩耍时,她却可以在银饰作坊里待一整天。她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像父亲一样,把一根根银条,像变魔术一样,变成一件件精美的银饰。
梦想的种子已经种下,却始终不能开花。每一次张谨想要拿起工具试试,父亲总是默不作声地将它们收起。一把锁,锁住了工具,也锁住了张谨的梦想。原来,苗族银饰制作工艺传男不传女。
后来,张谨在父亲的期待中成了一名老师。一次家访,再次点燃了她的梦想。
那是2003的冬天,张谨送学生小美回家。当她推开破旧的木门走进小美家时,火塘里燃尽的炭火泛着微弱的光。小美的爷爷把一个已经包浆的木墩一斧劈开,当柴丢进了火塘里。“老师,这是我年轻时打银用的,现在没人做这个,留着也没用……”
那一刻天通盈,张谨愣住了。她意识到,传统银饰手艺,正在被贫困一点点吞噬。张谨决定,辞职回家,学习打银手艺。
离开学校那天,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冒雨来送她。那条蜿蜒而上的山路上,大家走了一路,也哭了一路。
回到家,先斩后奏的张谨才向父亲坦白了辞职一事。“你怕是要造反,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破!”父亲重重摔门而去,背影消失在茫茫夜色中。
但张谨没有放弃。她每天帮母亲做家务,“爸、妈,我一直记得你们给我讲过的银饰嫁妆里纹样的故事。你们看,现在山里的年轻人都走了,这些技艺要是没人传承,以后孩子们连自己的根都忘了啊!”她拿出自己收集的留守儿童画作,那一张张承载着对父母归家渴望的中巴车、绿皮火车,深深地刺痛了老父亲的心,他终于打开了锁着工具的柜子。
从此,张谨便开始了艰苦的学艺之路。白天,她跟着父亲学习熔银、锻打,滚烫的银水迸溅在手臂上,留下一个个烫疤;夜晚,她对着月光练习錾刻,直到眼睛发酸、手指发麻……为了掌握银插花的技巧,父亲为她在院子里种满鲜花,观察每一片花瓣的形态;为了理解银羽角及更多纹样的寓意,她跟着父亲学习苗族古歌,将图腾纹样刻进心里。四年时间,她系统掌握了30余类传统器型的制作技艺,尤其擅长将苗族古歌中的故事转化为银饰上的立体纹样。
2006年,学有所成的张谨一个人来到青岩古镇,经营起一家银饰作坊。从她手中锻造出的苗族银饰,既结合了传统意象和现代元素,更蕴含着美好的情感,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青睐。她的作品《银凤冠》荣获首届中国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“金菊奖”银奖。双龙抢宝银项圈、银衣片、银腰带等苗族嫁妆系列作品亮相中国(贵州)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,并获评首届贵州民族银饰工艺大师。
荣誉加身,她却没有止步。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——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。2023年,“龙井银坊(张谨劳模创新工作室)”落户青岩镇龙井村,成为龙井村“一村百坊”中唯一一个银坊工作室。通过“展、产、学、研+沉浸式体验”五位一体模式,与贵阳幼儿师范高等学校合作举办银饰加工培训班20余期,培训500余人次。创新设计的布依刺绣、苗绣、马尾绣银镯、牛头吊坠等产品,广受消费者青睐;工作室研发的“黄小西吃晚饭”银·绣系列伴手礼远销10余省市,带动灵活就业千余人。
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宝妈宋小红、文绍英说:“张老师让我们知道,老祖宗的手艺不仅能挣钱,还能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身边的民族文化。是她让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‘带着娃,刻(绣)着花,养活自己还养家’……”
张谨常跟学员们说:“银饰不仅是工艺品,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,是乡村振兴的桥梁。”2019年以来,她借助各级工会的“劳模工匠上讲堂”等活动平台,带着银绣文化走进街道、社区、学校、留学生课堂等,举办非遗讲座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贵州银绣文化。
2025年,张谨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,她又有了新计划:打算借助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平台,进一步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,让更多偏远山区的青年,特别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有技能学习需求的青年掌握技艺。
暮色降临,工作室的灯光依然明亮。张谨握着木锤,在银片上錾刻下一只展翅的吉禹鸟,锤头落下的每一声,都是她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——传承不守旧,创新不忘本。
(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 黄运)天通盈
实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